你是否好久没坐下来读书了

我一直很少很少读小说,要是坐下来读本小说,我都会有负罪感,真的一点都不夸张。其实源于上初中那会老师反复强调,同学们要好好学习,不要看小说,耽误时间,上了高中老师依然这样说。于是我一直认为读小说不如多看课本,多刷一些题目。偶尔去阅览室看看《青年文摘》或者《读者》,仿佛这样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。

于是我就硬着头皮读经典书,当年流行推荐中学生必读的书单。我还记得曾经读过《边城》,那时我应该是十五六岁吧,你看这个书推荐得是不是很好。既是经典,同时也符合我们的年龄。湘西的一个小村庄,少女翠翠情窦初开的爱情故事。当时肯定是感受不到美好,纯朴?纯朴是什么呢?爱情故事,中学生恋爱是违反校规的,要被班主任谈话的。我当时最羡慕的不是爱情,而是翠翠她们那个年代真好不用上学。

还记得我当时读朱光潜的《谈美书简》,讲美学很重要,我们应该注重美学教育,应该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。我到现在也没记住里面讲的任何一句话,只记得夏天坐在凳子上看着看着,睡着了好几次,薄薄的一本书,好像是没有读完就放弃了,因为只要一打开忍不住瞌睡。美学是什么?一点都不美啊,汗汗汗。

《名人传》这种书肯定是必推荐的书。我现在只记得三个人,不是名人传的三个人而是作者罗曼罗兰、贝多芬、米开朗琪罗。名人传好像还有一个人吧,不查资料的情况下,真的记不起来了。
有人说你看,读了肯定比没读好吧,至少还能记住里面的几个人。说这话的人,真的是站着说话不腰疼。当时那个年纪,读那种书是何等的煎熬,每天不断地分化出的脑细胞,就这样看着看着一个个死了,多累啊,不瞌睡才怪。

我一直有一个疑惑,语文到底是怎样学好的。因为我高中语文基本上没及格过,就是150分能考六七十的那种,一个小时也做不出散文阅读,最后写作文时间经常不够用。现在还记得当年语文的滑铁卢是高一的43分(满分100分),撤底沦陷了。最后高考运气还不错,高考语文成绩竟然是巅峰。

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都在想读书有什么用,但又不断听到别人分享读书的体会。我一度怀疑他们是不是胡说八道。真正让我改变态度是毕业以后,刚毕业工作没钱,下班之后也没什么地方去。于是逛逛书城,随便翻翻书,看着还不错的就多翻几页。一本书没看完,也不会自责有头无尾。终于不用考试了,没有人问你鲁迅的代表作是什么?你答不上来也不用羞愧,不用再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了。

回过头来再看,那些所谓的经典还是经典,只是对于一个毛头小子来说,有点厚重了,那个时候颈椎肩膀稚嫩,承受不起。硬要塞下去的结果只能是消化不良,对这类精神食粮反感,毕业以后再也不想看见书(你都不知道手撕书的那种快感,真爽)。其实以前读书的目的很单纯,就为了写作文的时候,强行拼接几句气势磅礴的排比。如果连这么单纯的目的都没有了,那就是单纯地喜欢看作者说话。希望你能找到你中意的书,当然肯定有你中意的,毕竟找一本喜欢的书比找一个相爱的人要容易吧。

标签: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